欢迎光临中国热处理学会官方网站
当前位置:首页>热处理活动周
五十年而知天命 ——贺全国热处理学会成立50周年
时间:2014-10-29    来源:未知    分享:


今年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学会成立五十周年。我国的热处理行业今非昔比,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经过几代人的不懈耕耘和无私奉献,全国学会由“而立”到“不惑”,直到今天的“知天命”,逐步磨练成行业技术进步的强大推动者和举世瞩目的学术团体。五十年的成就应该称得上是十分辉煌,这是非常值得行业同仁感到骄傲的。

1. 非凡的学术成就

五十年来,通过学会的各项业务和组织举办的各种学术交流活动,涌现出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基础理论研究和生产实践人才,呈现出一系列创新性科研成果和出类拔萃的生产技术。周惠久创立的金属材料小能量多次冲击破坏理论为机械零件揭示出一种新的失效方式,是疲劳破坏理论的重要补充。俞德刚、康沫狂、刘云旭教授等,在贝氏体相变、低碳马氏体、马氏体和铁素体、奥氏体和贝氏体混合组织与性能研究的基础成果,促使衍生出一系列新材料和强韧性热处理新工艺,大大提高了机械基础零部件的耐用度,康沫狂教授获得了学会的周志宏奖金。徐祖耀院士在马氏体相变和相变动力学原理理论方面的深刻研究派生出许多充分利用相变规律的热处理新工艺。以雷廷权院士为首的团队在形变热处理理论和实践中的多年研究,对提高航天航空材料性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以徐滨士院士为首的团队和安运铮在再制造技术和修复热处理方面的研究成果开辟了发挥热处理和表面处理潜能的新领域,为再制造业的节能、节材、减排提出了新的有效途径。以潘健生院士为首的科研组在热处理工艺计算机模拟和生产过程智能化管理技术研发的突出成绩得到了国内外热处理界的充分肯定。韦永德、刘志儒教授利用我国富产的稀土元素,对钢的组织和性能有利影响的基础上独创性地研发各种化学热处理催渗技术而享誉国内外。顾克铮教授领导的科研小组在20世纪五十年代末研发出了控制炉气碳势的LiC1露点仪,开启了我国可控渗碳的大门。20世纪60年代北京分析仪厂掌握了CO2红外仪制造技术,国家经委科技局出资推广了用KH-02型红外仪在井式炉中滴注式气氛的碳势控制。20世纪80年代在学会和《金属热处理》杂志的大力交流宣传推动下不少企业引进了氧探头控制炉气技术和设备。机械部机械科学研究院、上海热处理厂,上海电炉厂等单位合作研发了全自动密封多用炉套管式吸热式气氛发生器,江苏和天津丰东公司、日本东方工程(株)合资生产滴注甲醇的密封多用炉生产线,使可控渗碳技术和密封多用炉获得了突破性的推广。张永祥等人在20世纪70年代初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离子渗氮炉样机,徐冰仲开发出毫秒级快速关断电子开关,解决了离子渗氮炉打弧损伤工件表面的难题。国家经委的胡立生工程师资助推动了全国性的推广离子渗氮技术高潮,在近两年时间内使全国的离子渗氮炉达到1000台以上,超过除中国外全世界离子渗氮炉总和。20世纪70年代,真空热处理成为少、无氧化加热是进热处理的技术的新动向。北京机电研究所和北京永定机械厂研制成功独创性真空油淬火炉和真空渗碳淬火炉并逐步开花结果,在全国范围掀起了真空热处理炉制造热潮,为航空工业和模具制造业提供了90%以上的真空热处理炉,特别是真空加热高压气淬设备,基本上替代了进口真空炉。

     胡炳明、沈庆通教授级高工在汽车、拖拉机行业不遗余力地推行先进的感应热处理技术,使两个行业的感应热处理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学会团体会员天津金能、天津九机床、保定红星公司在新型晶体管高频、中频、超高频电源和自动化淬火机床的生产为感应热处理生产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条件。

     吕反修、王福贞教授在金刚石、类金刚石和硬质氮化物膜离子镀技术上奉献了毕生精力,取得了出色的成就。蒋百灵教授的课题组对铝、镁等轻合金的微弧氧化和磁控溅射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将其形成产业,投入生产实际。为推广轻金属应用,实现机械轻量化、提高其抗海水腐蚀、抗高温热蚀能力做出了贡献。

2. 标准的制修订和宣贯

学会积极配合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订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近百项,并和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共同对企业进行了宣贯,促进了热处理企业,尤其是大量民营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提高和节能减排效果。

3. 出色的编辑出版工作

五十年来,学会的编辑出版成绩卓著。在于恒副理事长倡议并积极活动下,学会从1973年开始策划大型《热处理手册》的编写,在孙大涌、朱沅浦、雷廷权、侯增寿、樊东黎、王广生、周敬恩等人任总编和编者的不懈努力下,至今已出版、修订4次,累计16卷,约3000万字。樊东黎、徐跃明、佟晓辉主编和编写的《热处理工程师手册》至今已两次修订,三次印刷发行,累计约700万字。樊东黎、徐跃明、佟晓辉共同编写的《热处理技术数据手册》已修订一次、二次印刷发行,共约300万字。由樊东黎、潘健生、徐跃明、佟晓辉主编和编写的《中国材料工程大典》中第15卷《材料热处理工程》约200万字。尚编辑出版了《标准金相图谱》和《晶体缺陷与金属热处理》、《化学热处理原理》、《表面沉积技术》、《金属结构分析》、《微电子技术在热处理质量检验中应用》、《金属的摩擦磨损与热处理》等金属热处理丛书。这些成就都是在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和热处理手册编委会主持及组织下取得的。

学会会刊《 》(月刊)于1980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34卷共157期,是全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材料与热处理理论研究成果优秀论文的发表园地。创刊主编是朱沅浦研高。朱先生卸任后,侯增寿教授接任主编,直至耄耋。现任主编是周敬恩教授。在三位主编持续耕耘下,学报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RCCSE中国权威学术期刊(A+)”,进入美国化学文摘(CA)千名表,被EI收录,成为国际知名刊物。

   学会和中国热协联合主办的《金属热处理》杂志(月刊)1958年创刊,1960年停刊,1976年复刊,至今已累计出刊38卷430余期。《金属热处理》在历任主编朱沅浦、陈洵、樊东黎、赵国泰、曹敏达、徐跃明和樊东黎任主审的不懈努力下,已成为理论与实践沟通、新技术和新产品发布、学位论文发表及行业信息发布的国内外知名刊物,曾获得国家科技期刊一、二、三等奖,2013年荣获“全国百强科技期刊”。

   学会与中国热协、标委会联合主办的《中国热处理》(原中国热处理技术通讯,双月刊)是一资讯性的内部刊物,创刊于1990年,是政府和学会、全国学会和地方学会、学会秘书处和会员、企业沟通,信息及时交流的有效手段。

4. 积极参与行业发展规划的制定

  在机械工业部(委、局),机械工业联合会布置下,学会和中国热协在充分调查研究基础上共同制订了全国热处理行业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规划,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了详细的行业情况报告,提出了技术研发推广、生产技术改造、企业管理和经济政策性建议,为学界、科研院所和生产企业提出了技术进步革新,设备更新换代,节能减排,科学管理等一系列改进措施,指明了发展方向、奋斗目标和未来前景,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

5. 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

学会持续、广泛开展了国际学术交流。1978年首次组团赴巴塞罗那参加国际材料热处理联合会(IFHTSE)的第17届大会,1981年又组团参加了联合会吸收了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后的被改称为第一届的国际材料热处理大会,我会此次会议成为联合会正式成员。我代表团在会上提出1983年在上海召开第三届国际大会的申请,被联合执委会批准。1982年,学会组团赴佛洛仑萨参加第二届国际大会,主要目的是观摩、考察国际会议的整个过程,为1983年的上海国际会议做准备。

    1992年在杭州召开的学会第二次学术报告会上首次邀请西方来宾,联邦德国热处理研究所(IHT)Schaaber所长和Ruth Jatterjee博士出席,开启了对外交往的大门。随后又多次派员出席世界各地的国际会议,并宣读论文。1983年在召开的IFHT第3届国际大会获得空前成功,被IFHT当任秘书长Uhr Wyss赞誉为IFHT历史的里程碑。

 1993年学会成立30周年,应我方倡议于庆典同时在北京召开了中日双边学术报告会,同期举办国际联合会第4届专题研讨会,此次会议主题为“3E”,倡导“高效、节能和环保的热处理技术”。1998年由学会发起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亚洲材料热处理会议,得到日本、伊朗、新加坡、印度等国的积极响应。2001年学会组团参加了在日本松仁召开的第2届亚洲材料热处理会议。2003年组团参加了在韩国召开的第3届亚洲会议。随后又在北京承办了第4届亚洲会议。

    2000年9月学会邀请日本专家内藤武志到北京讲学,随后又到长春一汽和上海等地演讲。他在东京热处理(株)和同和矿业(株)汽车零件热处理的多年生产经验给我国热处理工作者留下深刻印象,形成高度启发。

    随后又在上海和北京召开了两届IFHTSE大会和ASM International淬火冷却技术专题讨论会,都获得国际同行称赞。学会几乎都每次组团和报送论文,参加在世界各地召开的历次IFHTSE大会与讨论会、及ASM International年会,和国际材料热处理学界、商界建立了既广泛又密切的关系,广交了国际朋友。IFHTSE历届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像T.Bell、田村今男、G.E.Totten、Uhr Wyss、R.Wood都是我学会倡议活动的坚定支持者。雷廷权院士也曾被荣选为1993~1995期间IFHTSE主席,西安文理学院徐可为教授是现任主席。通过这些活动和国际关系,使我们能及时获得材料热处理技术发展的最新信息,也让国际学界、工商界朋友更充分地了解中国。

6.国际考察得益非浅

   学会多次组织国内企业,尤其是民营热处理加工厂主管赴发达国家进行有的放矢的考察学习收效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通过新技术考察,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先进生产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的了解,明确了国内外差距,努力和奋斗目标。不少企业考察归来立即启动生产技术改造计划,一些资金充足的民营企业大幅度施行设备更新,扩大经营范围,充实开发力量,采用信息化管理,使企业立竿见影,迅速改变面貌。通过考察也使学会、协会在制定历次五年行业规划时有充分依据和明确的赶超目标。

   • 通过热处理新设备考察。掌握了优质、高效、节能、减排先进设备的发展方向,领会到设备更新是企业生产技术改造的根本选择,并把这一认识贯彻到九五~十二五规划的方针,从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掀起了热处理备制造业的空前兴旺,提高了国际知名企业在中国投资设厂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本土企业热处理设备产品档次,涌现出一批以真空炉和密封可控气氛炉为代表的优质价廉的先进设备,为专营热处理工厂的生产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

   • 通过热处理专业化生产的国际考察,摸清了专业化生产厂的形成和发展客观条件,专业厂和主机厂的关系,在一定条件下专业化生产的优越性。据此在九五~十二五行业规划中提出了正确推行专业化生产的方针,从而引导民营热处理厂走上技术先进、质量优秀、节能减排、成本低廉、管理科学的道路。

7.学会下属各技术委员会发挥的积极作用

学会下设的技术委员会,诸如感应、真空、可控气氛与渗碳、化学热处理、淬火冷却、节能环保、计算机应用、典型零件、物理冶金、高能密度热处理等,通过专题报告、交流讨论、技术推广、人才培训多种方式,在提高企业技术人员素质、促进生产技术进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诸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技术委员会在推广晶体管感应电源、智能化自动淬火机床、真空加热高压气淬、碳势精密可控渗碳、等离子化学热处理、节能减排、工艺过程与产品质量的计算机模拟、机器零件延寿等先进技术方面成效卓著。

8.学会各工作委员会成绩卓著

学会下设的学术、编辑出版、咨询培训、青年等工作委员会在研发方向、长远规划、学术交流论文评审、手册工具书和技术丛书编写、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培训、企业管理和生产技术难题咨询、产品技术评估鉴定、诉讼仲裁各方面作了大量工作。特别是青年工作委员会在组织青年热处理工作者研发创新、基础研究、著述、撰写论文,从而培养青年技术骨干,学会工作积极分子和学会领导接班人等方面起到非常积极作用。

9.发展战略的研究

  受美国热处理发展路线图启发,学会于2007年发起对美国路线图的讨论,并于2008年决定成立我国热处理发展战略研究委员会。2009年召开了发展战略研讨会,对现状、方向、目标、战略、人力资源开发等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和建议。2010年发展战略研讨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与研发、成果转化推广、争取政府政策性支持、规范专业化生产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讨论;在技术开发和创新上着重节能减排、表面改性、工艺过程和生产品质智能控制、清洁制造技术;参与编写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持的学科进展报告和成形制造路线图。2012年底,“中国热处理与表面改性技术路线图”编制工作正式立项为中国工程院咨询研究项目,2013年底完稿。自此,我国热处理学术界和生产企业及至全热处理行业除了有历次五年发展规划,还具有了学术和技术发展的近远期路线图。此举必将对加速学术和生产进步、提高机械产品质量和行业国际竞争力起到重要指导作用。

10.搭建海峡两岸交流的桥梁

 1992年学会派员参加在东京召开的IFHTSE第七次大会,台湾热处理学会一行12人也出席会议。日本友好人士关东冶金(株)董事长高桥进先生邀请海峡两岸和日本热处理界知名人士60余人聚会。高桥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两岸同行首先对他的善意安排和盛情招待表示了衷心感谢,并相互介绍认识。聚会自始至终贯穿友好热烈气氛。会议期间,台湾学会理事长、台大黄振贤教授向我学会前任理事长雷廷权、当任理事长樊东黎提出赴台讲学访问邀请,两位理事长也对黄教授提出希望台学会派员参加次年在北京召开的IFHTSE国际热处理讨论会。雷廷权、樊东黎于1993年7月顺利完成了对台十天的讲学访问,《金属热处理》杂志发表了详细的考察报告。黄振贤教授等人也出席了北京的国际讨论会。由此开始了两岸同行频繁交往的史页。

    2011年,潘健生理事长率团赴台出席了两岸首次热处理技术交流会。2012年,与IFHTSE 20届国际材料热处理大会在北京召开的同时,举行了两岸第二次热处理学术研讨会。台湾代表20余位,大陆代表50余位,共70多名热处理同行出席会议,盛况空前。

11.人才培训和资格认证

为适应教育体制改革,满足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的迫切需要,自2005年以来,学会开展了全国性的材料热处理技术培训和专业技术人员见习、中高级技术资格培训和认证,在全国知名高校和资深老教师配合下,到目前为止已举办57次培训和考试,参加人员共3434人次。其中482人通过了材料热处理工程师资格认证,历届大学毕业生中有2751人通过材料热处理见习工程师资格认证,颁发了资格认证证书。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委托,2012年9月还将举办材料热处理高级工程师资格认证。实践证明,这种培训和认证为弥补专业人才断档危机起到及时雨作用,受到广大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校毕业生欢迎。

12.受国内外厂商青睐的热处理展览

     1983年在举行IFHT第三届国际材料热处理大会的同时,成功举办了第一次国际热处理展览会。国内外知名炉子制造商、淬火介质、工艺材料、硬度计、力学性能和无损检测设备、金相检测、热工仪器仪表等方面上百家厂商参展、展品几乎被抢购一空,并签期货合同多件。此后该展览固定为二年一次,连续举办。1996年后学会与协会联合举办,至今已举到15次,规模不断扩大,展出面积达8000平米,参展厂商超过15展出面积达6000~8000平米,参展厂商超过150家。北京国际热处理展览会已成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品牌,颇受厂商青睐。

13.为企业达标验收和组织技术咨询

  学会和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在向企业宣贯标准过程中除宣讲标准,还对企业进行实施标准的达标验收,通过后授给企业达标单位证书。验收时,专家们对企业在管理和生产上存在的弊病提出意见,提供技术咨询服务、解答技术难题、分析质量事故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在四年一次的全国热处理大会和“中国热处理活动周”中也都安排有专家咨询活动。热处理加工企业(专业厂),尤其是民营企业受益匪浅。

14.学会工作的动力

五十年来,学会的各项工作和组织开展的形形色色活动使本行业的基础研究、创新开发、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科学管理、技术引进、标准宣贯、内外交流、两岸交往都有很大突进。这些辉煌成绩究其原因可归结为学会充分掌握了天时、地利、人和的有利条件。所谓天时是国家的改革开放,所谓地利是国泰民安、经济发展的大好形势,而人和则是行业的旺盛人气、团结奋进、积极进取的决心。天时、地利是条件和环境,人和是根本。

   人和的首要体现是一种精神。学会从成立伊始,周志宏、朱沅浦、裘汲等老前辈就创立了不畏艰难、勤奋致业的风气。随后经孙大涌、雷廷权、刘迨、李健、潘健生、廖波、赵振业等历任理事长的继承发扬,经由侯增寿、吴颖思、周敬恩、曹敏达等一批实干家的埋头苦干和不遗余力,才有了今天的百事俱兴、行业昌盛、朋友满天下的局面。

    人和的另一体现是多年一贯坚持的精诚团结、一呼百应的优良风气。绝大多数团体会员和个人会员都能积极参加学会的各种活动,勇于承担秘书处布置和号召的各项任务,而且召之即来,来之能干,干之成功。近十余年来,学会举办的学术大会、热处理活动周的参加人数都不断创下前所未有的规模。这些活动不仅是学术、业务交流的场合,更是寻朋会友、人际交往、情感互动的绝佳机会。学会和学会秘书处已成为热处理工作者活动积极分子和众多同业者的家园,各种类型活动的首选场所,同行们乐于会聚的殿堂。

    学会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一心一意为企业发展,竭尽全力为行业兴旺,作为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的一部分和IFHTSE成员勇于承担义务,出色完成所承担任务,从而产生人和的第三效应——得道多助。学会的各种工作项目、各类学术活动、各式各样业务都得到会员、企业、地方和兄弟学会的积极协助,得到总会毫无保留的支持,申请举办的历次国际活动也都得到IFHTSE执委会的坚定支持。与IFHTSE历届主席和秘书长,T . Bell、G .E . Totten、Wyss、Wood等和各国知名学者、企业家都建立了融洽友好的关系,以致在我国历次召开的国际会议上都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而且每次会议和活动都受到他们称赞,学会组织的国外参观考察团都得到国际友人的协助和妥善安排,从而顺利得到国际发展动向、新产品、新技术、先进管理经验的重要信息。

15. 不可忘却的有特殊贡献人物

在回顾学会五十年的光辉历史时,我们不能忘记对热处理行业有过特殊贡献,但又不是官场、学界和商界十分显赫的人物。首先应推崇的是原国家经委科技局宋力刚局长。他是政界第一个发现热处理在制造业中重要作用的官员,他曾敦促机械工业部制定100项机械基础件质量攻关计划,提出“搞好热处理,零件一顶几”口号,召开机械行业热处理工作会议。他首次以国家经委名义组织召开了全国热处理工作会议,通过具体实例向各地方经委官员宣讲了热处理的重要性,推出了要重视和实抓的要求。第二个应提及的是原国家经委科技局的胡立生工程师。她毕业于苏联乌拉尔工学院、专学热处理,因在江西从事热处理科研和行业工作而闻名全国,被宋力刚局长发现调到经委负责热处理管理工作。她在任期间为热处理行业办了三件大事。第一件是资助研发推广有节能减排效果的离子渗氮技术,突破了渗氮炉灭弧难题——快速电子开关,在短短数年间使我国的离子渗氮炉超过全世界总数。第二件事是把红外滴控渗碳和氮基气氛应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项目,解决了用可控气氛渗碳原料气(丙烷)供应不足的难题,落实了企业购置红外线碳控仪国家补助一半费用的鼓励措施。第三件是有经委资助开展热处理专业化生产,使热处理生产用电普遍减少,宋力刚和胡立生两人对扭转制造业重冷轻热偏向,为热处理行业发展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最后不应该忘记的还有一位为海峡两岸牵线搭桥的国际友人——日本关东冶金(株)前董事长高桥进先生。由于他在东京IFHTSE第7次国际大会时的精心安排,开创了两岸学会和热处理同行的友好和频繁往来。

回顾过去的五十年,学会虽然经历过风雨,销声匿迹十余年,但恢复活动后,很快又生机盎然,博得辉煌业绩,前集贤能,后聚英才,蓝青交替,前程似锦。学会事业定会持续兴旺,永葆青春!



(樊东黎执笔)


Baidu
map